勤本节用,照样振兴——上偏凉用过日子心念、促家乡巨变的几点作法
时间:2025-09-14 11:59:37
来源:经济协作网
作者:张金宝
阅读:
近几年,涉县上偏凉村用过日子的心念,勤本节用建设家乡,走出了一条穷则能变、年年大变的振兴之路。村内:大街小巷,干净利落;农房瓦舍,错落有致;清水污水,各有专道;做饭取暖,全为煤气;新房别墅,随处可见。特别是该村最大的标志性建筑————连心广场,不仅磅礴大气,群雕满目,而且车库厂房功能分明,一应俱全,成为一颗与古槐古堰相互成趣的耀眼明珠。
村外:田间道路,全部硬化;支毛斗渠,高标浆砌;桑田如玉、遍布各地;千亩荒山,松柏相间;百亩果园,十里飘香,好一派田园风光,如诗如画。老百姓家门口就能够挣到钱,集体收入每年都在几十万元以上。粗略计算,这几年的大发展,至少开支应在两千万以上,但实际开支不到二百万。村里既无内债又无外债,饭店没有招待费,干部不到村民家喝酒吃饭;出差都是一碗大碗面,能一天赶回来,决不在外过夜。上报材料用好纸,一般都是用废纸。呈现出一派口省肚减蒸蒸日上的兴旺景象。
连心广场二层封顶时,正是炎炎夏日。双委突击队已经从早晨干到天黑,人困马乏,筋疲力尽,但仍有600平米未能浇筑。按常理,第二天接着干也可以。但水泥封顶不同于其它活,隔天浇筑容易裂缝漏水,出现质量问题。“宁让身受苦,不让脸发红”一种百年大计、质量第一的责任感油然而生。他们谢绝了众人的劝阻,从天黑又一直干到第二天下午2点多钟,整整干了38个小时。又因输浆泵离顶层太远用不上,所有灰浆都得用人工一车一车倒过去。在已绑好钢筋上行走,不同于平路,每走一步,都得付出很大的力气。但是困难面前退缩永远不是上偏凉的性格。他们咬牙坚持,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。震捣、磨平、固边、切缝一环套一环,干的十分出色。第二天完工时,每个人都是黑头灰面,满身泥浆,根本认不出人来,背心一拧就出水。老百姓心疼的说,连续干38个小时,甭说是人,就是铁也顶不住。现在的上偏凉,哪里有攻坚,哪里就有双委成员;哪里有任务,哪里就有双委成员。双委就是劳力,干部就是龙头。已经成为他们的行动准则。
一年四季工作忙,只为百姓好时光,撸起袖子加油干,富甲一方上偏凉。就这样,在他们的带头带领带动下,本着赶考的精神,自力更生、坚苦奋斗,用双手铁肩在9年时间里,日行千里,夜走八百,上演了一场场山乡巨变的铿锵乐曲。几年时间,办了几十年未办成的大事。邻村人感叹:咱村一干事,就说没钱。上偏凉九年如一日,钱从何来?其实老百姓都心知肚明,上偏凉坚持的是:太阳接着月亮干,资金不足力气补。
一是荒山绿化,向千亩林场要效益。从杨家峧起至杨毛岭止,近两千亩山场,全部实行立体化种植。高的是柏树、松树、山杏。低的是连翘、远志、黄芪。一幅幅绿树、白坑、厚土、植被交相辉映、巍巍状观。才几年光景,就有不少群众从中受益。吕花仙挼白壳、挖药材,一年就收入四千多元。二是兴建果园,向百亩土地要收入。流转土地300亩,栽植梨、苹、枣、桃一万多株。现已进入挂果期。前年收入5万元,去年收入8万元。特别是马林桃园,过去荆棘遍地,荒草一片。现在桃红枣绿,一片生机。过去一分不收的蒿草地,现在万元万元往回收。群众说,金瓜瓜,银瓜瓜,千万管好咱村的果瓜瓜。不仅如此,他们还实行立体种植。就是在果树尚未蓬大之期,充分运用树下的空闲地,套种红薯、板蓝根、朝天椒等,得到一地多用,一亩双收。粗略计算,这几年套种的收入也有十几万元。极大的丰富了集体的钱袋子,被赞为:树上是银行,树下是宝藏。三是走增值之路,向产业一条龙迈进。带领双委党员代表到大寨、南街、西辛庄、白沙等名村学习取经,开阔视野。
不以一村一地为视角,而已偏凉沟11个村为目标,高标准规划产业布局。依据上偏凉近几年红薯闻名全县的实际情况,以及每年邯郸医务界都要到上偏凉(挖红薯挣工分)的深动实践,正在紧锣密鼓的兴建红薯加工厂。红薯下来做粉条,没有红薯做粗粮。目前厂房已经建好,设备即将安装。为此,他们先打基础造声势,今年种红薯100亩,还邀请周边几个村的主要领导到上偏凉同谋共策,商定:偏凉先行一步干出样子,明年偏凉一条沟全部种植红薯,打造涉县千亩红薯基地。他们的做法是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涂布工艺,将红薯粉浆平铺进去,蒸熟之后切成细条,配料只有红薯粉、纯净水、食用盐,无明矾、不放胶、无杂货。平常每家每户做上一锅熬菜,炒香的五花肉、豆腐干、肉丸子,放一包白菜,再加上一把作为上偏凉特产的纯红薯粉条,热气腾腾的来上一口,劲道 细腻 柔润,一口入心,回味无穷。之外,再做成薯干、薯卷、薯皮、薯面,五斤一袋,十斤一装,把红薯做成一个大产业,让老百姓的观念由温饱为上发展到点土成金,让全县吃上真正的纯红薯粉条。也为偏凉长寿村再做一份贡献。
被号称上偏凉第一堰的广场挡墙,用的就是修路扔掉的水泥块。他们算过一笔帐,如果买石头至少得20万元,改用水泥块之后,还不到2万元,而且水泥块那种层次分明,灰道严谨,颜色基本一致的斑斑痕迹,清晰可见。水泥石子相互映衬,巍巍状观。富有浓郁的沧桑之感和时尚之美,极具旅游观光之价值。中原水泥搅拌站弃掉的水泥粉,垫到村道上一撵压,像半个水泥路一样,晴不扬尘,雨不泥泞。修路挖起的树根,山上刨起的荆条疙瘩,砖厂扔掉的半截砖,他们都作为造景、村貌、围墙的首选材料。二是义务投劳,尉然成风。座落在千年臭水沟的上偏凉连心广场,7500多平米,全部为水泥框架结构。如果按现行的标准计算,至少投资千万元,但是他们只开支了160多万元,就建起了该村有史以来最大的惊天地、泣鬼神的浩大功程。层层发动全民动员,大打一场人民战争,就是上偏凉的兴村之宝。资金不够,双委自掏腰宝,主干拿出100多万用于工程建设;人员不够,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动,抬石垒堰、清渣挖基;架板不够,张贺军献出300多块;铁丝不足,吕文全从家拿上;拉油没车,吕海玉开上自家的三马车;广场需要毁树,李考香、杨晓琴随即据掉自家的秋树、核桃树;需要占地,张学峰主动让出来,偌大工程,缺这少那,断不了伤着谁的利益,但在广场工地,犹如共产主义,你拿我献,投功投劳,舍才舍物,分文不要。全村300多户就有180多户参与了建设,甚至有的一干就是七个月。那阵势、那场面,就像当年人民群众支前一样,感人肺腑,催人泪下。经过七个月的奋战,终于打小井64眼,动用水泥400多方,钢筋200多吨,租用模具6万多件,浆砌水泥块石3500多方,用工4000多个。书写了一部事在人为、人定胜天的不朽诗篇,成为上偏人民永久的教育体材。三是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。这是乡村振兴的一大法宝。上偏凉长年坚持受益无穷,村口的大毛笔,原是一个破水泥块做成的,笔筒也是河沟里的小卵石。小坡新区的大堰,都是修路挖起的乱石。三百亩果园的围档,全是当地生长的荆棘之类。村委的大门,也是弃用的塔吊碎件拼组而成。古井的辘辘、大槐树上的古钟,平交道口的水网,都是就地取材,无一购买。
正在建设的水塔城门,不仅具有文化历史村标的作用,而且兼具周围几十亩的农田灌溉。他们本着集约用地的原则,把一道土边坡挖基成堰,增加土地好几亩。现在,就地取材的四大基座和十六个桩台都已建好,又从其它地方弄来八个旧水管,作为水塔和城门的柱子。特别是从本地采集来的100多块奇石、石条、石凳、石碾、石磨、石洞、石房各有千秋,价值连城。一旦城门落成,必然成为全省唯一的多功能城门。与散落在全村各地的:王莽撵刘秀、杨家将栓马桩、二郎担山赶太阳等八大景观融为一体,成为全村以景增收的又一个钱袋子。
总之,上偏这些“过日子精神”看似细碎不起眼,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宽博的文化情怀,其中既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,还有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,也有创新发展的工作态度,仅粗略计算。通过这几年废料利用,旧物新用建设的广场、道路、大堰景观就有三万平方米,消化固体废料八千多方,为村节约资金200多万。用他们的话说,这样做,不仅仅是为了省钱,更重要的是提醒世人,万物皆可利用,请勿暴殄天物,不少老百姓都说,原来不是非得花大钱,花贵钱,买什么大理石、花岗岩、大投入,才能建设美丽乡村,而是一切在于“用心”。用心就是匠心,就是工匠精神,就是创业和创新精神,凡事只要用心了,就能一丝不苟,精益求精,就能把最丑的变成最美的,最赖的变成最好的。(张金宝)
村外:田间道路,全部硬化;支毛斗渠,高标浆砌;桑田如玉、遍布各地;千亩荒山,松柏相间;百亩果园,十里飘香,好一派田园风光,如诗如画。老百姓家门口就能够挣到钱,集体收入每年都在几十万元以上。粗略计算,这几年的大发展,至少开支应在两千万以上,但实际开支不到二百万。村里既无内债又无外债,饭店没有招待费,干部不到村民家喝酒吃饭;出差都是一碗大碗面,能一天赶回来,决不在外过夜。上报材料用好纸,一般都是用废纸。呈现出一派口省肚减蒸蒸日上的兴旺景象。
双手就是摇钱树,铁肩担来聚宝盆
“一勤天下无难事,幸福就在奋斗中”这是上偏凉村口的一副对联。上偏凉双委深谙此理,处处以身作则带头奋斗,被老百姓称作“打鸣鸡、火车皮”。一是起的最早。凌晨,当人们还在睡梦之中,村委大院已经人声鼎沸、喧闹一片。排队点名声、安排工作声、机械轰隆声交织在一起,打破了清晨的宁静,带给了村民们希望。双委们按照各自的分工,精神抖擞的带领大家冲向工作第一线。九年如一日,从未间断过,一年365天,他们的考勤都在360天左右。一首“见爹难”的顺口溜足见一斑。“醒了爹已走,深夜爹不归,不见爹吃饭,娘说爹很累”。二是干得最多。五峰山绿化时,突降鹅毛大雪,村民们都到山洞躲避。但双委们却不顾风雪扑打,这个拿绳,那个捉杆,看坑挖的大不大,土垫的厚不厚,树栽的牢不牢,村民见状也都跟上来。狂风卷着暴雪3个多小时,他们就干了3个多小时,呼哧呼哧,一天栽树三千多棵。马林桃园追肥时,别人一天跑三趟,村委成员吕水生就跑五趟。虽然道路崎岖难行,更有悬崖峭壁,但他全然不顾,鞋也被路上的圪针挂掉一只,直到晚上回到家,才把扎在脚上的圪针剜出来。三是一年最累。到上偏凉找村干部,不用问,哪个脸皮晒的最黑的,保证就是村干部;哪个衣服上尘土最多的,保证就是村干部。这里没有节假日,没有星期天。每当这个时候,不少人携家带子,逛商店,转山水,小聚会,但上偏凉的双委们却没有这份清福。那是一个五一节,上偏凉“旱改水”战役打响了,30多号人马昼夜苦战,一个目标就是半个月通上水。让上偏凉400多亩旱地变成水田,实现丰收靠人不靠天。已经鏖战了半个月的村民组长吕晚太,不慎摔伤了胳膊,他不顾众人劝阻,坚持不下火线。他说:“该工程正在关键阶段,我是个负责人,有一千个理由得干好,没有一个理由下火线。”他挽着胳膊扎着绷带,带着一帮人马轮流吃饭三班倒,一天工作由9个小时变成11个小时。张乃柱干着干着就睡着了,吕双平晕倒在地,吕乃田心脏病复发,含上几颗药片……,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心念:按时通水,决不迟延。连心广场二层封顶时,正是炎炎夏日。双委突击队已经从早晨干到天黑,人困马乏,筋疲力尽,但仍有600平米未能浇筑。按常理,第二天接着干也可以。但水泥封顶不同于其它活,隔天浇筑容易裂缝漏水,出现质量问题。“宁让身受苦,不让脸发红”一种百年大计、质量第一的责任感油然而生。他们谢绝了众人的劝阻,从天黑又一直干到第二天下午2点多钟,整整干了38个小时。又因输浆泵离顶层太远用不上,所有灰浆都得用人工一车一车倒过去。在已绑好钢筋上行走,不同于平路,每走一步,都得付出很大的力气。但是困难面前退缩永远不是上偏凉的性格。他们咬牙坚持,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。震捣、磨平、固边、切缝一环套一环,干的十分出色。第二天完工时,每个人都是黑头灰面,满身泥浆,根本认不出人来,背心一拧就出水。老百姓心疼的说,连续干38个小时,甭说是人,就是铁也顶不住。现在的上偏凉,哪里有攻坚,哪里就有双委成员;哪里有任务,哪里就有双委成员。双委就是劳力,干部就是龙头。已经成为他们的行动准则。
一年四季工作忙,只为百姓好时光,撸起袖子加油干,富甲一方上偏凉。就这样,在他们的带头带领带动下,本着赶考的精神,自力更生、坚苦奋斗,用双手铁肩在9年时间里,日行千里,夜走八百,上演了一场场山乡巨变的铿锵乐曲。几年时间,办了几十年未办成的大事。邻村人感叹:咱村一干事,就说没钱。上偏凉九年如一日,钱从何来?其实老百姓都心知肚明,上偏凉坚持的是:太阳接着月亮干,资金不足力气补。
产业就是摇钱树,黄土造就聚宝盆
过去的上偏凉,与县城咫尺之遥,但缺少天赋没有资源。不少群众对振兴家乡缺少信心,没有思路。有的说要钱没钱,要官没官,凭啥致富;有的说,就咱这一亩三分地,用用劲,能收个千二八百就不错了,还折腾个啥?双委则认为,条件不好,不能成为我们不发展的理由,资金不足,更不能成为我们加快振兴的拦路虎。关键是眼光和思路,眼睛一亮,山水为上。思路一开,遍地生财。一是荒山绿化,向千亩林场要效益。从杨家峧起至杨毛岭止,近两千亩山场,全部实行立体化种植。高的是柏树、松树、山杏。低的是连翘、远志、黄芪。一幅幅绿树、白坑、厚土、植被交相辉映、巍巍状观。才几年光景,就有不少群众从中受益。吕花仙挼白壳、挖药材,一年就收入四千多元。二是兴建果园,向百亩土地要收入。流转土地300亩,栽植梨、苹、枣、桃一万多株。现已进入挂果期。前年收入5万元,去年收入8万元。特别是马林桃园,过去荆棘遍地,荒草一片。现在桃红枣绿,一片生机。过去一分不收的蒿草地,现在万元万元往回收。群众说,金瓜瓜,银瓜瓜,千万管好咱村的果瓜瓜。不仅如此,他们还实行立体种植。就是在果树尚未蓬大之期,充分运用树下的空闲地,套种红薯、板蓝根、朝天椒等,得到一地多用,一亩双收。粗略计算,这几年套种的收入也有十几万元。极大的丰富了集体的钱袋子,被赞为:树上是银行,树下是宝藏。三是走增值之路,向产业一条龙迈进。带领双委党员代表到大寨、南街、西辛庄、白沙等名村学习取经,开阔视野。
不以一村一地为视角,而已偏凉沟11个村为目标,高标准规划产业布局。依据上偏凉近几年红薯闻名全县的实际情况,以及每年邯郸医务界都要到上偏凉(挖红薯挣工分)的深动实践,正在紧锣密鼓的兴建红薯加工厂。红薯下来做粉条,没有红薯做粗粮。目前厂房已经建好,设备即将安装。为此,他们先打基础造声势,今年种红薯100亩,还邀请周边几个村的主要领导到上偏凉同谋共策,商定:偏凉先行一步干出样子,明年偏凉一条沟全部种植红薯,打造涉县千亩红薯基地。他们的做法是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涂布工艺,将红薯粉浆平铺进去,蒸熟之后切成细条,配料只有红薯粉、纯净水、食用盐,无明矾、不放胶、无杂货。平常每家每户做上一锅熬菜,炒香的五花肉、豆腐干、肉丸子,放一包白菜,再加上一把作为上偏凉特产的纯红薯粉条,热气腾腾的来上一口,劲道 细腻 柔润,一口入心,回味无穷。之外,再做成薯干、薯卷、薯皮、薯面,五斤一袋,十斤一装,把红薯做成一个大产业,让老百姓的观念由温饱为上发展到点土成金,让全县吃上真正的纯红薯粉条。也为偏凉长寿村再做一份贡献。
节本就是摇钱树,克俭变成聚宝盆
上偏凉曾是涉县“过日子心念”的发源地,早在2017年他们就提出用过日子心念,建设上偏凉村,并被全县树为一种精神,得到市委、县委主要领导的好评。一是废物利用,降低成本。凡是路上扔的、地里堆的、城里丢的,旧物都收集在一起,修旧利废,重新启用。比如说文化广场的两头老牛,24块牌子和过年搞的九曲以及书籍等展牌,都是利用废料做成的,没有一寸好材料。被号称上偏凉第一堰的广场挡墙,用的就是修路扔掉的水泥块。他们算过一笔帐,如果买石头至少得20万元,改用水泥块之后,还不到2万元,而且水泥块那种层次分明,灰道严谨,颜色基本一致的斑斑痕迹,清晰可见。水泥石子相互映衬,巍巍状观。富有浓郁的沧桑之感和时尚之美,极具旅游观光之价值。中原水泥搅拌站弃掉的水泥粉,垫到村道上一撵压,像半个水泥路一样,晴不扬尘,雨不泥泞。修路挖起的树根,山上刨起的荆条疙瘩,砖厂扔掉的半截砖,他们都作为造景、村貌、围墙的首选材料。二是义务投劳,尉然成风。座落在千年臭水沟的上偏凉连心广场,7500多平米,全部为水泥框架结构。如果按现行的标准计算,至少投资千万元,但是他们只开支了160多万元,就建起了该村有史以来最大的惊天地、泣鬼神的浩大功程。层层发动全民动员,大打一场人民战争,就是上偏凉的兴村之宝。资金不够,双委自掏腰宝,主干拿出100多万用于工程建设;人员不够,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动,抬石垒堰、清渣挖基;架板不够,张贺军献出300多块;铁丝不足,吕文全从家拿上;拉油没车,吕海玉开上自家的三马车;广场需要毁树,李考香、杨晓琴随即据掉自家的秋树、核桃树;需要占地,张学峰主动让出来,偌大工程,缺这少那,断不了伤着谁的利益,但在广场工地,犹如共产主义,你拿我献,投功投劳,舍才舍物,分文不要。全村300多户就有180多户参与了建设,甚至有的一干就是七个月。那阵势、那场面,就像当年人民群众支前一样,感人肺腑,催人泪下。经过七个月的奋战,终于打小井64眼,动用水泥400多方,钢筋200多吨,租用模具6万多件,浆砌水泥块石3500多方,用工4000多个。书写了一部事在人为、人定胜天的不朽诗篇,成为上偏人民永久的教育体材。三是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。这是乡村振兴的一大法宝。上偏凉长年坚持受益无穷,村口的大毛笔,原是一个破水泥块做成的,笔筒也是河沟里的小卵石。小坡新区的大堰,都是修路挖起的乱石。三百亩果园的围档,全是当地生长的荆棘之类。村委的大门,也是弃用的塔吊碎件拼组而成。古井的辘辘、大槐树上的古钟,平交道口的水网,都是就地取材,无一购买。
正在建设的水塔城门,不仅具有文化历史村标的作用,而且兼具周围几十亩的农田灌溉。他们本着集约用地的原则,把一道土边坡挖基成堰,增加土地好几亩。现在,就地取材的四大基座和十六个桩台都已建好,又从其它地方弄来八个旧水管,作为水塔和城门的柱子。特别是从本地采集来的100多块奇石、石条、石凳、石碾、石磨、石洞、石房各有千秋,价值连城。一旦城门落成,必然成为全省唯一的多功能城门。与散落在全村各地的:王莽撵刘秀、杨家将栓马桩、二郎担山赶太阳等八大景观融为一体,成为全村以景增收的又一个钱袋子。
总之,上偏这些“过日子精神”看似细碎不起眼,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宽博的文化情怀,其中既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,还有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,也有创新发展的工作态度,仅粗略计算。通过这几年废料利用,旧物新用建设的广场、道路、大堰景观就有三万平方米,消化固体废料八千多方,为村节约资金200多万。用他们的话说,这样做,不仅仅是为了省钱,更重要的是提醒世人,万物皆可利用,请勿暴殄天物,不少老百姓都说,原来不是非得花大钱,花贵钱,买什么大理石、花岗岩、大投入,才能建设美丽乡村,而是一切在于“用心”。用心就是匠心,就是工匠精神,就是创业和创新精神,凡事只要用心了,就能一丝不苟,精益求精,就能把最丑的变成最美的,最赖的变成最好的。(张金宝)
我要评论
[!--temp.pl--]
相关阅读
热门推荐